胡三觉教授来院讲学

2010-04-27 23:27 阅读(?)评论(0)

我的导师胡三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电生理专家,今日来我院讲授“慢性痛信号与镇痛策略”。并看望了玉树地震伤员,特别是为小伤员勒西降措、跟秋旺姆捐了款,小降措高兴地笑了。

  胡三觉教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生理研究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19961997年曾在美国耶鲁大学任访问学者,1998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任访问学者。专业特长为神经电生理学。

  胡三觉教授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疼痛机制的研究。1959年曾参与针刺镇痛原理的早期研究,是我国最早以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针刺镇痛作用论文的作者之一,该项工作对当时兴起的中西结合,以现代科学技术整理与研究针刺原理的热潮起到了推动作用。70年代初,发现了脊髓下行抑制在针刺镇痛中的重要作用,为阐明针刺镇痛在中枢内的作用途径做出了重要贡献。1989年,首次发现交感神经对痛感受器活动的兴奋作用,阐明了灼性痛发生的一个关键机制,国际疼痛学权威杂志《Pain》发表特约评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被当代国际著名疼痛学教科书(TEXTBOOK OF PAIN, Wall & Melzack, 1999)选用。近年带领课题组创建了背根节慢性压迫(CCD)模型,发现膜电位振荡是慢性痛信号产生与调控的基础,揭示了受损感觉神经元交感敏化的PKA-膜振荡机制。先后主持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包括2个重点项目)的研究,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国际期刊发表33篇,SCI引用390多次,参编专著9部。培养硕士研究生29名,博士研究生26名。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二等奖1项以及《十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1项。我于1984-1991年配合胡教授进行了系列疼痛电生理研究,文章发表在“PAIN”杂志上。

转载:解放军报:

疼痛是什么?是一种感觉。有的疼痛是剧烈的,有的疼痛是慢性的,有的疼痛让人痛不欲生,尤其是战争产生的创伤疼痛。人们对疼痛感觉的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甚至同一个人,由于时间地点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对疼痛的感觉也不尽一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对疼痛的定义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引发的情感经历。”

  针灸到底能否镇痛,这个课题重重地敲击着胡三觉那颗年轻的心。他知道,真理和谬误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要想说服那些持否定观点的人,就必须以科学的方式在真理和谬误之间划开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找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科学依据。

  事隔几十年后,胡三觉欣慰地笑着说,实验并不复杂,收获纯属偶然。他们将兔子固定在实验台的架子上,只允许兔子的头部做上下活动,而不能左右摇摆,然后将电极插入兔子的鼻孔,通上交流电。在电极的刺激下,兔子感到疼痛时上下摆动,然后将兔子摆动的幅度和频率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一条可以用来对比分析的基础曲线。接着,将银针扎入兔子的相关穴位,再给予电流刺激,兔子的疼痛反应明显下降,表现出对电流刺激的不敏感性,记录下来的指标曲线明显舒缓。为了排除偶然收获的不准确性,他们不厌其烦地反复做了多次实验,结果出现惊人一致,胡三觉在心里断定,针灸具有局部镇痛作用。

  几个月之后,论文出炉。范谨之、胡三觉、王复周的论文《针灸局麻作用的实验研究》在《人民军医》第11期杂志上发表。上海中医历史研究所对此进行了严密考证,被确认为我国最早的针刺麻醉原理研究文献之一。针刺镇痛实验成功,创造出定量检测动物疼痛反应的新方法,以令人信服的科学实验证明了中国针灸医疗具有镇痛作用。

  胡三觉因此名声大振。这一年,他只有21岁。针刺镇痛实验的成功,使胡三觉与疼痛研究结下了一生之缘。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胡三觉像往常一样,一头扎进实验室,在兔子身上做镇痛实验,试图证明针刺的镇痛机理。长时间的手术,使他十分疲惫,拿在手上的手术刀异常沉重,他在试图切除一个部位的骨组织时,一不小心失手,锋利的刀尖刺进了兔子的脊髓神经。他只好将那只兔子放置在一旁,从铁网里再揪出一只兔子继续进行实验。大约过了两个钟头,那只被损伤了脊髓神经的兔子,在排尿时发出痛苦的嘶叫声。胡三觉被兔子怪异的嘶叫刺了一下,并引起了他对科学发现的警觉。

  走向科学研究成功的殿堂,有时就像一道稍纵即逝的闪电,有时可能被美丽的误区欺骗,有时可能陷入长满花簇的陷阱,有时因一时的迟钝与那成功的流星擦肩而过。胡三觉赶紧放下手中的实验,循声来到那只兔子面前,俯下身,轻轻碰了一下它的后腿,没想到兔子嘶叫得更加厉害。胡三觉想,这与正常的脊髓神经损伤后,应该出现的感觉减退或消失的症状完全相反。胡三觉敏锐地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胡三觉的判断是正确的,他立即扑捉到了这种稍纵即逝的闪亮。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终于确定了对传统理论具有颠覆性的发现。

  1971年夏天,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针灸麻醉学术会议上,胡三觉代表第四军医大学作了震惊四座的学术报告--吗啡的镇痛作用可以因切断下行投射神经而消失,论断一出,石破天惊。

  国际知名吗啡专家、中国学部委员邹冈神色凝重地对胡三觉说:“你能现场实验吗?年轻人,此事非同小可啊!”

  胡三觉在层层专家的包围下,开始现场演示。无数次的实验早已让他轻车熟路,在切断兔子脊髓背外侧部的下行纤维后,切面以下的躯体对疼痛反应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敏感,进行针刺,镇痛作用消失,加大吗啡剂量实施麻醉,同样不起作用……时间仿佛凝固了,实验像一场魔术。

  1976年,胡三觉等人在《中华医学杂志》第56卷第10期发表了《针刺和吗啡镇痛作用与脊髓下行抑制的关系的论文》。这一新发现比美国加州大学疼痛研究专家,曾任美国疼痛学会主席巴斯波恩“最先”在国际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还早两年。脊髓下行抑制的原创性新论说,作为一项重要科学发现相继得到了国内外研究机构的证实。

  在镇痛研究科学之路上,胡三觉始终没有忘记,科研要为战场服务,为那些舍身为国的受伤战友们服务。战伤治愈后的疼痛被称为烧灼痛,这种痛就像被火烤一样,其痛苦程度远远大于伤口痊愈之前,有的人因忍受不了这种疼痛宁愿选择自杀。这一战争后遗症,被各国政府密切关注,却始终拿不出一个有效的治疗办法。

  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胡三觉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负压在肩上。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胡三觉在深入探索针刺镇痛原理的基础上,开始潜心烧灼痛发生机制课题研究……

  那是一个月明风清的晚上,胡三觉在一只老鼠身上进行实验,在观察疼痛神经电波记录反应时,他一改顺势思维,对自发产生的无规则电波反应也作了仔细观察对比。他终于发现了天大的秘密,交感神经对病理疼痛竟然有兴奋作用,国际权威交感神经对痛感受器无作用的论断被他的新发现所否定。

  为实现梦想,他拼搏了整整30年。他走得沉稳缓慢,像一个有耐心的农民,一颗种子埋了几十年,不停地浇水施肥,坚信并终于看到希望的嫩芽破土而出。

  1989年,他的论文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交感神经对痛觉感受器具有兴奋作用,并在国际权威杂志《疼痛》上发表。与此同时,胡三觉还破译了战场上由于精力高度集中,身体负伤而无疼痛感觉的现象。

  疼痛研究就像在风中感受风,没有具体的形状和形态,也没有计量和标准可以测定,进行疼痛研究必需建立动物模型。

我的相关日志:


2010-04-25 | 陈竺会长做中国医疗发展专题报告
2010-04-25 | 震撼的空中俯瞰
2010-04-24 | 陈竺院士当选新一届中华医学会会长
2010-04-24 | 中华医学会“24大”召开
2010-04-23 | 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医生
2010-04-23 | 救治地震伤员的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护理组
2010-04-23 | 经穹窿第三脑室肿瘤切除术
2010-04-22 | 美丽天使为伤员洗头
2010-04-22 | 辛勤的后勤部长
2010-04-22 | 爱心人士江首成资助灾童

 

 

  最后修改于 2010-06-06 23:32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